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航天人的薪火传承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6 00:3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测发大厅传来一阵欢呼。接下来,就要看“神舟十二号”指令长聂海胜如何开展后续工作了。对聂海胜来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飞天。

  他的弟弟聂新胜坐在电视机前,泪光闪动。对“神舟十二号”的自豪和对哥哥的惦记让聂新胜百感交集。良久,他说了一句话:“有国才有家,我希望他能完成任务。”

  这次飞行,由聂海胜和刘伯明带着新人汤洪波执行任务。

  老带新是中国航天的传统。上次“神舟十号”发射时,聂海胜带着张晓光和王亚平,他时不时地抽查两个人的专业知识,给他们分配任务。王亚平叫他“定海神针”,有聂海胜在,两名小将都安心了。“神舟十二号”宇航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左)

  从2003年“神舟五号”项目开始做准备时,聂海胜就被列入任务梯队,成为备选队员。接下来的7次“神舟”系列发射,聂海胜3次备选,3次入选。即便在备选时期,他也需要做准备直到火箭点火的那一刻。在这18年里,有不计其数的考核,聂海胜一直处于训练状态。

  宇航员的全部训练项目,都在挑战人体的极限。

  他们要穿120公斤重的宇航服下水进行模拟失重训练,在飞速转动的离心机里承受8G的离心力,眼泪鼻涕甩得满脸都是,脸被拉得变形。他们要躺在一张倾斜度为负数的床上,头朝下,倒着吃饭,倒着排便,每次训练都要连续躺几天到一周。

  在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传到舱内的噪声会很大,宇航员要进入一间屋子做听力训练,尖锐的噪音堪比用指甲划黑板,他们需要不断通过听力训练提高耐力。

  在训练的过程中,宇航员手里有报警器,如果觉得自己实在不能承受,按响它,训练就会终止。但多年以来,没有一个人按响报警器。

  聂海胜已经57岁,刘伯明54岁,最年轻的“新人”汤洪波也有45岁。这些“老航天”依然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时刻准备着,而中国航天的后起之秀同样未来可期。

  2

  2010年夏天,执行过“神舟”系列任务的杨利伟、翟志刚、刘伯明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跟学生们分享航天人的荣誉和责任。韦明川当时是航天学院的大三学生,此次分享让他深受触动,彼时是他研发卫星的第二年。

  此前,全世界都没有高校学生研发卫星的先例,韦明川的好友也觉得他的想法是天方夜谭。

  韦明川觉得自己成绩并不算太突出,没获得过读研的保送资格,在哈工大读硕士和博士都是自己考上的,但他很明白自己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

  他说动了包含航天、计算机、电气、机械等8个专业的同学加入科研项目。没有经费他就去申请项目、去科研论坛拉资金、把自己的生活费贴进实验里,最终把研发卫星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2015年,“長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伴随着“3、2、1”的升空倒数,在清晨的薄雾中,20颗卫星“乘坐”着“长征六号”一起被送入太空。韦明川团队研制的第一颗卫星“紫丁香二号”就在其中,这是全球第一颗由高校学生研制出的微纳卫星,24岁的韦明川因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卫星总设计师。微纳卫星学生研发团队

  两年后,一张地月合影被刊登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科学》上。这是韦明川团队利用研发出的微卫星“龙江二号”,克服了太空拍摄条件的复杂困难,拍出的最美地月合影。

  韦明川团队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团队,成员全是“90后”。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是负责卫星数据处理和软件设计的黄家和,1999年出生,加入韦明川团队时,只有17岁。

  黄家和4岁那年,在电视上看到杨利伟搭乘的“神舟五号”划破苍穹,对杨利伟无比崇拜,希望自己未来也能从事航天工作。每逢有航天器发射,他都一次不落地观看。韦明川团队的其他成员,也都有着与黄家和相似的对航天工作的纯粹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他们更明白中国航天事业还需要更多人才。

  在卫星项目有了进展之后,韦明川团队也协助母校培育下一批航天人。

  在韦明川的带动下,哈工大在2020年新开设了一个特色班——小卫星班,围绕航天器控制、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授课,意在培养对航天有热情的学生。韦明川的科研基地,成为小卫星班的实践场所,他们正在把研发卫星的经验,传授给更年轻的航天人。

  3

  在这次“神舟十二号”的发射任务中,3名宇航员登陆了我国自己的空间站:天和空间站。登陆空间站被各国视为太空项目最重要的环节,中国人登上自己的空间站,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刷屏,是因为我们曾经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

  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是由美俄在内的16个国家共同建成,并在2010年投入使用。先后有19个国家的宇航员登陆了国际空间站。

  在空间站建设期间,中国被美国指责技术不足,不准参与。建成后,中国又被美国的《沃尔夫条款》挡在空间站外,被禁止中国与美国航天局一起参与科研项目。

  中国航天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感慨道:“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就算你跟着别人跑,人家也不带你玩儿。”国外的长期封锁,反而让中国航天人知耻而后勇,在航天领域奋起直追。

  新的力量正在迎头赶上,小卫星班的学生已经入学。在“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那天,小卫星班的学生被邀请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十七八岁的青年,看着“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拖着尾焰穿云破日,感受到脚下传来的震颤,热泪盈眶。

  这是航天人的薪火传承,是中国同一个航天梦想的交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4 13:11 , Processed in 0.1658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