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盖个土房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5: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博士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农村灾后重建项目。这个项目在四川攀枝花附近一个很小的村子——马鞍桥村。

  2008年8月份,攀枝花也发生了一次地震,那些土房子垮塌得非常严重。

  由于洪水冲毁了桥,他们很难去外面运砖或水泥之类的材料来重新盖房子,因此他们的重建工作一直都没有开始。

  我也看到很多当地重建的政策说不允许再建土房了,为了安全都要建砖房。

  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我的导师吴恩融教授和师兄穆钧博士一起去启动。他们走街串巷地做了很多调研,发现其实当地那种老的土房子还是有一些抗震措施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在那个地方生活那么长的时间。

  比如:关于土料的配比,他们会有一些讲究,放一些石子、沙子在里面,加一些木头的梁或者柱,做一个框架结构,来支撑墙体。但是由于这两年农村的大部分年轻人出去打工,这种建造老房子的技术就没有人再学了,盖房慢慢就变得越来越不讲究,所以他们的房子的抗震性现在也没有了保障。

  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做一些很小的改变,增加一点点造价,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于是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容易操作的抗震的夯土建造体系。

  那怎么改善抗震性能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教他们做一个稳固的基础,给他们合理搭配土墙里黏土、沙子、草筋等等的比例。另外在墙里加一些木质的构造柱和圈梁,形成一个框架。同时我们还改良了它的采光通风性能,这使室内环境质量也有所提高。而且因为使用了大量灾后废墟,房屋重建的费用也非常便宜,最多的就两百多元一平方米,最便宜的才六十几元。

  但是我们光帮他们盖房子还不够,这个村子的公共服务设施挺缺乏。于是第二个阶段,我们又帮他们做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

  我当时的一个任务就是帮他们做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其实我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农村项目,当时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应该要公众来参与。怎么才叫公众参与呢?是不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开开会,问问他们喜欢什么,然后帮他们做出来,就叫公众参与呢?

  我们觉得这样还不够,应该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建造的过程中,他们既可以赚到一点钱,又学会了技术,以后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谋生的技能。这才叫真正的公众参与。

  所以我们也没有去请施工队,而是组织了村里的村民,让他们一起来盖这个活动中心。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施工队,我们不可能把图纸丢给他们就不管了,所以我就必须住在这个村子里,和他们一起来盖房子。

  很幸运的是,当地的建设部门给我介绍了一位施工经验非常丰富的工匠师傅——杨师傅。幸亏有了他,我们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项目。

  2009年4月份,我就带着跟很多老师和专家一起讨论好的设计图纸,和杨师傅一起来到这个村子里。开始的时候,做基础施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因为交通实在不方便,没有办法去外面租大型的机械,所以大部分工程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比如:砌筑基础的石头是从河床里捡回来的,木料都是从附近的村子里收集的村民的二手木料。

  建好了基礎以后就是夯墙。我们用的土,就是挖基础的时候挖出来的那些土,还有平整院子的时候多出来的一些土。我们在土里加了非常少的石灰和水泥,就是为了提升墙体的强度。

  整个项目没有占用太多新的土地,他们都在自家的原址上面进行了重建。倒塌的这些废墟全部被利用为新建筑的材料,所以没有什么废墟、危房之类的东西留下。这些材料90%是从当地回收的自然材料,所以看起来和环境很协调。

  做完这个项目以后,我把它拿给我的同学们看。他们说这个项目是挺好,但是谁还住土房子啊,只有这种特穷、特偏远的地方的人,他们没办法才住土房子,以后他们有钱了肯定会修砖房的。

  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真的要把它抛弃了呢?如果大家有钱了,交通好了,我们还能不能建土房子?如果我们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要讲一下我们最近做的第二个项目。

  这个项目是在云南的鲁甸。2014年,鲁甸也发生了地震,当地也有很多土房垮塌得非常严重。我们要去的这个村子叫光明村。我们到的时候,很多砖房已经盖起来了。

  我们发现还有一户村民没有开始重建。他们是一对老夫妻,真的没有能力盖新房,还住在一个很破的小棚子里面。

  他们家的宅基地很小,没有办法做很大的院子,我们就做了一个独栋的小小的住宅。

  它的房间分布很简单,一分为二,两边是房间,中间有一个很窄的、通透的、半室外的空间。屋顶是可以采光的,老头老太太可以在半室外的空间里做一些活动。

  最后让我们最欣慰的是,老爷爷老奶奶终于不用住在那样破的棚子里了,他们从此有了一个干净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而且它的建筑成本也只有当地砖混住宅的一半左右。

  现在我就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如果他们有一点钱了,交通方便了,他们还会不会造这种土房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做完这个项目后,有很多人去参观,说他们家也要盖一栋这样的房子,请求我帮他们设计。村里面的一些领导也说,他们村马上就要做整村改造了,也请我帮他们设计。

  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进入农村去做这些建筑的时候,可能要转变思维方式——我们不是要带着城里的技术、城里的材料、城里的人手去替代他们,丢给他们一堆城里的东西;而是要去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有什么东西,现在拥有的好的是什么、不好的是什么。

  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只将它们做一点改变,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且我们只能用一种适宜的技术,不是一些高科技的东西,也不是一些特别土的东西,而是适合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的一种技术,让他们可以去学习,可以去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1 14:35 , Processed in 0.1758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