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死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7:1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女儿出世不久后,我的外公就去世了。当然,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对于女儿的出世,我记得我还写了首诗,最末的两句是:我们注定的泪水/流了下来。

  总之是喜极而泣,虽然当时我是过了好长时间才敢去偷看女儿。看她那时正躺在疲惫的妻子身边,被一个极小的花褥子裹着,只露出个小脸来。那脸茸茸的,正皱巴巴成一团,还闭着眼,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心里面不免有些嘀咕。

  外公去世,等我赶到的时候,他已经被放在了地上,身上正覆了床被单。看上去老人家面容整洁,表情安详。趁人不注意我偷偷地握了下他的手,他的手虽然有点硬却并不冷。

  那晚,我在日记里写:外公失去了我们,我们也失去了他。我们失去了彼此。现在想起来,很可能并不是这样。

  我目睹着,一个生命出现,另一个生命消失。是一个生命在催促着另一个生命消失吗?就像一朵花追逐另一朵的开放吗?生命在时间里竞相出现竞相消失,竞相烂漫竞相萎谢。

  多少年来当我苦苦追寻思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时,常常在睡梦里,恍然间就立在死的悬崖之上,看脚下正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一个巨大的风洞在一刻无休地怒吼,往往在那一刻就惊醒了。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Beandnottobe,Thisisaquestion。数百年来,这个追问成为一个最要人命的追问。

  伊壁鸠鲁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这话说得忧心忡忡又确确实实无可奈何。

  生已经够烦了,而且到底可感可知,是个尚可把握的经验世界,而死则是那么地苍茫浩淼,不可捉摸,想起来就让人头大。

  所以孔老师说,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说,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理解死亡?这其实是同一基本态度的两面。

  关于生,无论我们多么欢喜还是多么痛,我们还是一往情深地沉溺其中。往往我们认为我们最难对付的是死亡。

  王阳明却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就是说死其实是生带来的。

  那么,那么,我们又为何生呢?这话题就开始有点绕,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让人难以理清。

  不管怎么说生和死,生和死还是那么地如影随形,如骨附蛆,想想就让人恐怖。

  所以叔本华宽慰我们,说:人类因为具备理性,必然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正是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了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说的是人类因为具备喜欢瞎琢磨的毛病(理性),想到了生才又想到了死,而正由于人对生的欢乐痛苦的反省,才更对死得到一些更为形而上学的见解。

  这话又开始有点绕,又有点车轱辘话的意思。

  前两天,看了根据美国二十世纪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返老还童》,觉得里面有些话说得很有意味。

  主人公本杰明?巴顿是个一出生就已八十岁的老头儿,以后每过一年就小一岁,因此他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和悲欢离合。这个电影以优美魔幻的手法,阐释了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关于这篇小说,菲茨杰拉德说,他的灵感来自于马克?吐温说过话: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八十岁,逐渐接近十八岁,人生一定美好……

  于是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小说里时行了试验性写作,结果他敏感地察觉到结果可能并不美妙。

  小说中本杰明告诉自己的养母Queenie:妈妈,有时候,我感觉一切和前一天不太一样。Queenie的回答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样,我们都走向同一方向,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本杰明,你有你自己的路。

  菲茨杰拉德这时明白了,不论我们怎么样完成的自己的生命,都是在走向同一方向。不论你正常地从婴孩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还是从衰老走向年青,直到婴孩,我们最终还是走向死的那个方向。

  生和死不是一张纸的两面,它的中间没有间隔,生死其实两茫茫,其实混沌一片。有时候甚至我们可以说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当本杰明把相同的感觉告诉了教自己钢琴的一位老妇人。那个老妇人说,那样的话,我为你感到难过。你要经历所有爱你的人都比你先死去,这还真是一个不小的责任呢。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要不然我们怎么会知道全他们对我们多么重要。

  十一岁的本杰明遇上了八岁的黛西,看着她蔚蓝色的眼眸,本杰明觉得她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生命历程中,他还是在某一年遇上了一个外交官夫人并坠入了爱河,后来分开。并在某一年重新遇上了黛西。他们开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两个人结合并有了一个女儿。但是,不久本杰明就离开了黛西,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明白随着他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幼小,黛西将无法抚养两个孩而且这两个孩子将无法称呼彼此。

  后来,本杰明变成了一个孩子,丧失了所有成年的记忆,最终还是回到了黛西的怀抱,并在年老的黛西看护下慢慢地走向了幼小,直到迎来了死亡。这样不是本杰明目睹了自己最爱的人走向了死,而是让黛西看着自己最爱的人走向了死。

  写到这里,我的心里是一片混乱。影片中本杰明的死其实是回到了生,所以怀抱着幼小的本杰明,黛西表情显得那么平静。

  我想在那一刻,黛西明白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所以关于生和死,两种人生命运的交叠,我们还是遇上悲痛欣喜,还会遇上爱,还会目睹最爱的人离开我们。

  因为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至于走向哪里这时已不重要。

  所以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借那个弹钢琴的老妇人之口,说,无所谓你弹得怎样,重要的是弹琴时的感受。

  我们其实都活在生死之间,只不过有的人是天生的舞者,有的人不是。有的人经常被闪电击中,有的人爱上了游戏,有的人生生,有的人死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1 14:20 , Processed in 0.1498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