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伤感的小心脏,微笑着长大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06: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想毕业”是我听过最多也最真挚的感慨,因为学校有一千一万种好:与人交往,我们虽冒失,但真诚;学术讨论,我们虽浅陋,但热烈。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会因为一个愚蠢的想法而否定热血的青春,这都是别人羡慕不来的。毕竟,岁月未必可以带来智慧和优越感,但确确实实可以带走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电影《文科恋曲》里的杰西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向往校园生活的成年人。杰西是一名在纽约工作的招生官,虽然他的工作范畴在学校,但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既不属于这份工作,也不属于这座城市。他一直渴望回到远在俄亥俄州的大学母校,那里绿树成荫,草木茂盛,处处焕发着生机。当他为赴大学教授彼得的退休晚宴之约而重返校园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草坪上打滚。

  人和母校之间的羁绊有些许微妙,不舍的情感可能来自个别同学、老师和社团,但很多时候,只是关于在那个特定地方的特定生活方式——每个春天和秋天坐很久的车从家乡来到另一座城市,开始每天无外乎在教室上课、在图书馆自习、在食堂吃饭的日程。这些生活琐事和你的记忆相勾连,最终构成了曼妙的回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你曾有过的抱怨便再也不记得了。

  带着所有美好的回忆,杰西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邂逅了不少有趣的新面孔,例如大二女生吉比。吉比是一个有些新潮又有些传统的女孩,她会不顾前一晚宿醉的酒气就出来和别人见面,希望生活可以像即兴表演一样,对所有的荒谬和不合理说“是”;同时,吉比又很鄙视同龄男生随意的交往态度,推崇传统的约会和书信交流,热爱古典音乐。

  电影的前半段,几乎都在讲年龄悬殊的杰西和吉比如何兴趣相投,并暗生情愫。然而,他们的关系因为对吸血鬼小说的意见有分歧而急转直下,年龄的代沟成为他们在一起的阻碍了吗?杰西在记事本上一笔笔演算两个人的年龄差,吉比出生时杰西16岁,他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然而杰西87岁时吉比71岁,对于两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来说,年龄的差距从一道鸿沟变得微不足道。显然,实际年龄并不是问题,心理年龄才是。

  电影透过杰西的爱情故事揭露出当代人心理年龄的永恒错位。35岁的杰西心理年龄可能一直停留在19岁,他一边故作老成地向吉比侃侃而谈校园外的世界,讲述现实如何将自己在校园内幻想的无数种可能一一踩碎,一边理想化地回忆自己逝去的校园生活,舍不得在象牙塔内沉浸于文学与阅读的岁月,甚至依然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课的女教授有着幻想式的崇拜。而19岁的吉比倒是非常渴望迅速长成35岁,摆脱目前的种种不成熟和不自信,于是杰西在她眼中成了通向成年人之路的捷径。所以,究竟是选女学生还是选女教授,简直就是一道送分题,杰西完全没有过多思考便选择了后者。杰西希冀女教授能够用浪漫的文学为他拨开迷雾、答疑解惑,可讽刺的是,女教授只是冷漠地点上一根烟,甩给杰西一句杰西曾对吉比说过的话:“生活变了。”

  生活让人焦虑,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想要的与我们拥有的永远不对等,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心满意足。同样深陷心理年龄错位之扰的,还有按时退休却无比失落的彼得教授。

  “没有人想当成人,这是这个世界最肮脏的秘密。”彼得教授说这句话的时候,好像一个躲在学校以教书为生而逃避长大的人,对于成长,他心知肚明,深谙生活一旦止步不前,就会变得累赘而面目可憎的道理,一直到40年后才被迫接受迟到许久的现实世界。

  电影《文科恋曲》里,每个人物都有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和生活方式,但最终都起到了推动杰西主动回到成年人世界的作用。其中最有趣的要数内特,他头戴一顶小红帽,每每午夜才会鬼使神差地出现,像极了儿童读物《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那只柴郡猫,带着一股超自然的气息,给予杰西指引。正如毛毛虫必然会破茧成蝶,作为成年人的你我,就算再不想长大,也还是得长大啊。

  除了错位感,另一大抑制杰西融入成年人世界的因素,也是当代都市人的通病——孤独。电影里反复提到的那本大部头小说,导演并没有点明,但从依稀闪过的封面和最后提及的“这个作者最后自杀了”,我猜测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华莱士一生都在和孤独做斗争,明明痴迷于电视,但为了不让自己通过这样虚拟的手段获得满足,他的家里索性没装电视。写作是他排遣孤独的主要途径,但天才的敏感和自我意识,让他创作时无法将自己的喜悲与他人分享,他的孤独终究成为无法排解的毒药,带领他走向死亡。几乎是不自觉地,当代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阅读、写作、观影中体会他人生活的滋味,却忘记努力让自己摆脱人生的困境,而孤独仿佛顽疾一般,此消彼长。

  电影的结尾,杰西回到纽约,遇见电影开头就出现过的书店女老板,惊喜地发现两个人同样迷恋书籍,也同样洞察到沉迷阅读的局限。就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了。与其说杰西找到了最合适的爱人,不如说杰西找回了错位的自己——做回一个35岁的中年男人,不再幻想校园,可以合上书本跨出家门,直面成年人世界的苦乐,直面老去。

  回顾人的一生,焦虑实在是最常出现的状态,我们在青春期叛逆,在毕业季迷茫,在中年陷入无力的危机,最终面对年华老去、生命渐逝的恐懼。我们无法摆脱这些必然的焦虑,就只能学着和焦虑共处,活在当下。在年少时享受青春,不急于求成,也不过度忧虑未来;而跨出校门后,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做成年人世界里的逃兵;即使到了老年,脸上长出一道道皱纹,做一个扎着白色长马尾辫的老太太,想想也是一件很酷的事啊!

  总之,正如电影里的女教授所言:“收起你们伤感的小心脏,微笑着长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0 13:50 , Processed in 0.0935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