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处晦而观明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这是明代才子杨慎《韬晦术》卷一中的话,读之颇有味道,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杨大才子所做?因为杨慎的一生,比他的偶像苏轼更加凄凉。

  论出身,尽管同为四川老乡,但杨慎确实要比苏东坡好。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乃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高干子弟。

  论性格,杨慎与苏轼却颇为相似,两人都好犯颜直谏。明武宗朱厚燳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武宗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燳“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燳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崩。因武宗无子,经张皇后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当时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但朱厚熜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升庵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两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杨慎这样一个“老顽固”,居然写出了《韬晦术》,粗粗一看,还以为是像五代十国时期职场老油条冯道那样的人所做!后来仔细一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只有后主李煜这样的亡国之君才写得出;同样,《韬晦术》这样的职场学,也需要杨慎这样有过职场失败经历的人,才能写出神采!

  杨慎开篇就写“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我仔细查阅了这句话的出处,原来苏东坡说这句话,背后也是一段长长的故事。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遭诬告陷害。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章敦为相,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苏轼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在离开京城之前,苏轼给宋哲宗上了一道疏:

  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在这道疏中,苏轼提到了“先处晦而观明”,苏轼这么说,目的就是提醒哲宗皇帝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首先就要观察,要调研。在东坡先生看来,没有调查就没有真相,也就没有发言权与决策权。只可惜,苏东坡善意的提醒成了皇帝耳边风。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只能带着老婆孩子借住在嘉佑寺,这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居然饶有兴致的去游览《松风亭》并且写下了著名的《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东坡从“将有为”到“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段人生,有坎坷、有无奈、有悲欢、有离合,这些五味杂陈,撑起了东坡的胸怀,由此才显示出他的豁达!与其学苏轼与杨慎的职场学,不如学他们的为人处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1 18:18 , Processed in 0.1185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