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对食物的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7-9-25 09:17
标题: 对食物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2》又一次刺激了人们的味蕾,也唤醒了我大脑里许多对食物尘封的记忆。

  出于本能,人对食物的记忆总是刻骨铭心。作家阿城说,海外老华侨的思乡,多一半都是馋虫勾起的,因为科学证明,人所有记忆里,味觉记忆是最牢固的。

  与舌尖带给我们的故事不同,我的记忆里,上一代人对食物的记忆多是由饥饿刺激而生的。

  路遥在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里,开篇就写主人公孙少平在学校食堂打饭时的窘迫,他买不起菜,哪怕只是五分钱一份的“丙菜”——清水煮白萝卜,只能买两个被戏称为“非洲”的高粱面黑馍。极度的自卑,让他每次打饭都成为一种煎熬,只能在所有人都打完饭后,最后一个溜到食堂。

  这其实就是路遥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日后拼命写作的动力之源。他要靠一支笔,摆脱饥饿,摆脱贫穷,活出人样。

  同样出身于农村的莫言,对粮食也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说,粮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说没有,会突然没有了;说有,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他年少时代,粮食像金子一样珍贵,因为老是吃不饱,他甚至还偷吃过煤。

  最不可思议的是生长在浙江的余华,那里本该是富足的鱼米之乡,但同样经历过饥饿的困扰。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回父亲的老家吃饺子,一只饺子吞进嘴,没嚼两口便吐了出来,太咸,咸得发苦。后来才知道,这里的饺子太珍贵了,必须把馅儿弄得很咸,当菜吃。

  刚成名时,去天津,当地作协请他们吃狗不理包子。他不知道吃了多少,只记得,走出饭店时已经快走不动了。看见自己的肚皮被撑得浑圆,在阳光下就像狗不理包子的包子皮,薄薄的几近透明。

  现在的人似乎已经忘记或者压根就没有过饥饿的记忆,人们对于食物的感觉只剩下了馋,就像舌尖里拍的那样。

  饿与馋对食物的情感是有天壤之别的。

  中国人摆脱饥饿的时间并不长,今天却满世界都是减肥厌食的人。

  莫言说得对,粮食是个神奇的东西。不过,人,比粮食更神。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qbx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