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关于长城,你知道的都是事实吗?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7-9-21 15:59
标题:
关于长城,你知道的都是事实吗?
在电影《长城》中,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奥运会开幕式搬到长城上。但是大家都知道,长城当然不是用来对付怪兽饕餮的,是中原农耕民族用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先修长城的不是秦始皇
在许多国人的印象中,最先修长城的是秦始皇,实际上并非如此。战国时,为了对抗北方的匈奴、林胡、东胡、楼烦等少数民族入侵,秦、燕、赵等诸侯国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不过战国诸国在修筑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的同时,在互相之间的边境上也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一方面将各国北方长城加以修缮,并连接成为一体;而另一方面,则将中原诸国之间的长城加以毁坏,让地方割据势力再也无法凭借,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内统一。
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7年),派蒙恬率军30万北逐匈奴,然后“因地形,用险制塞”,花了9年时间,耗费无数人力,建起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因地形,用险制塞”七个字,非常精炼地概括了设计长城线路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样可以用最少的人力、资金和材料,取得最好的防御效果。这一原则在后来历朝的修建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汉武帝为什么要修长城
秦灭汉兴,匈奴正是由冒顿当单于,空前强盛,大举南侵。汉高祖刘邦率兵32万迎击,结果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骑兵包围,险些不能逃脱。汉朝统治者由此知道暂时无法对抗匈奴,所以就只好采取和亲的政策,来暂时获取一种屈辱的和平。在文帝与景帝时期,开始修缮长城,加强北方防务。
著名大臣晁错,在一篇策论中非常精辟地分析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由生产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作战方式的不同。汉朝发兵反应的速度根本就跟不上匈奴的节奏。晁错指出,对付匈奴这种流动性战争方式的最好办法,就是精修防御工事,高城深堑,在险要之处设置城邑,从内地徙来人民,充实这些城邑。这样,利用边民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守护边境的任务,不用再老是从远方调兵过来屯戍了。
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非常雄厚,开始了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也开始了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把秦始皇时所修的长城加以修缮。在夺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之后,还开始修筑新的长城以巩固。除了城墙本身,还建了许多亭障、列城、烽燧,形成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的东起点
不是山海关而是鸭绿江畔
在明朝推翻元朝的統治以后,蒙古贵族逃回漠北。后来在东北,女真族又重新兴起。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明代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所以两百多年间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明朝修长城的规模,是秦汉以来最大的,而且其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修筑出来的长城包砖砌石,更加雄伟坚固,防御能力更加强大。
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一个镇守,也就是总兵官。我们今天在北京周边地区看见的这些雄伟的古长城,基本上都是明长城。
其实,明朝从山海关往东,一直把长城修到了鸭绿江畔的丹东虎山。这一段工程较为简单,后来毁坏较为严重,遗迹留存不多。再加上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有意掩盖明代在东北境内修建长城的历史,所以我们一般人往往以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在山海关。
万里长城的修筑,始于先秦,终于明代,前后延续了两千年。清朝的疆域也很广大,所以没有再修长城。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发动了抗击侵华日军的“长城抗战”。在1937年正式爆发的抗日战争中,长城最后一次发挥了抵御外辱的作用。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长城已经基本失去了军事价值,但是其文化象征意义则永远不会褪色。它走过漫长的历史,其蕴含的伟大创造力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会陪伴我们一直走下去。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qbx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