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大智者为什么若愚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8-9-8 11:25
标题:
大智者为什么若愚
我们常说人应该有大将风度,什么是大将风度?大将风度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大”,是大将而不是小将。何谓大将?一般来说,大将应具备如下素质: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海量;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游于左而目不瞬的气质;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修养;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韬略。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大智若愚。何谓大智若愚?就是表面上看去很傻,其实却是个大智慧者。为什么大智者往往给人以愚的印象呢?大智者是包容万物之人,从不为皮毛小事斤斤计较,在“聪明人”看来是必争的事,大智者往往一笑了之。大智者行事往往十分乖僻,常常做出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就拿《三国》中的张飞来说吧,好好的一个桃园酒家,就因为遇到了刘备、关羽,说话间就卖掉了,并且用变卖酒家的钱为大哥打了一对双剑,为二哥打了一把青龙偃月刀,自己打了个丈八蛇矛,又置办了些铠甲,招了些人马,“闹革命”去了。这在那些辛辛苦苦积累了半辈子家当的业主们看来,不是疯子,也是傻子。
再说刘备,表面看似乎没什么主意,处处听诸葛亮的,这在有些人看来,不是太愚了吗,怎么能让大权旁落?但正是他这种“没主意”,才使诸葛亮在他的手下能够尽情发挥才干,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的伟业。刘备的愚是一种绝对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姓刘,光复汉室是最具影响力的一面政治旗帜,你诸葛亮再能耐,也得为我刘氏卖命。
倘若刘备处处精明,事必躬亲,诸葛亮在他手下就干不下去了。一个领导者只要大权在握,就应想法设法为部下搭建一个尽量充分展示其才干的平台,要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和表演,要经常主动征求部下们的意见,为部下留下一个出谋划策的机会,对他们的正确建议要及时实施,并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这就会令部下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使之时刻感到领导的绝对信任,由此而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而自己不仿超脱些,愚些,无为些,而如此之无为则是最大之为。
刘备和诸葛亮谁更精明?我看还是刘备。诸葛亮事必躬亲,首先令阿斗无所事事,不得不靠花天酒地打发日子。其次令属下俯首帖耳,无所适从,成了诸葛亮的应声虫,极大地压抑了属下的积极性,累得他五十多岁就死掉了。
再说刘备的老祖宗刘邦,也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一次,汉高祖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
刘邦说:“你呢?”
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刘邦与韩信、张良、陈平等大军事家大谋略家们的才干相比,似乎稍逊一筹,在具体问题上也许不如他们,比他们愚了许多,但在统率将领的能力上却远远高于他们。韩信、陈平,原来都是项羽的人,在项羽手下得不到施展,投靠了刘邦。到了刘邦手下后,二人如鱼得水,大展雄才,在打败项羽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项羽过于自信,过于精明,自信和精明到了刚愎自用的程度,刚愎自用的最大表现是什么?是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于是,手下人才尽失,身旁就剩了个范增,他也容不下,将范增打发老家去了。结果是垓下一战,土崩瓦解,一曲悲歌,乌江自刎,留下了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遗憾。
刘邦的才干似乎平庸得很,几次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但他善于用人,因此最后还是打败了项羽,得了天下;项羽只善用自己,丢了性命,当然也就丢了天下。
一个大将,一个大领导,应居高临下,举重若轻,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要做贾母,不要做王熙凤,王熙凤是浮精,为人尖刻,见小利而忘大义,是丫环作派,机关算尽,却失了人心,犯了国法。大智若愚非常重要的是包容:部下比你高明你要包容;部下远不如你,你要包容;对心有灵犀的部下偶犯小错时,也要包容,要点到为止,莫要揪住不放。但对那心怀不轨的小人,一旦发现就坚决惩处,绝不能手软。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qbx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