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园丁与木匠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8-5-6 10:38
标题: 园丁与木匠
  最近在看一本书,书名叫《园丁与木匠》,作者艾莉森·戈普尼克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她一生的研究都围绕儿童的成长及儿童的认知展开。她养育了3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又做了祖母。这本书中一个最主要的观念是,养育、抚养是一种典型的木匠思维。木匠是什么?木匠是一种职业,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蓝图,制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无论成品是桌子还是椅子,它的优劣都可以用来判断木匠的好坏。养孩子也是一样——你有一个原材料,就是你的孩子,只要你足够努力,技术和专业过硬,你的作品就會是一个聪明、成功、幸福的大人。所以,在主流文化中,亲子关系的图像其实就是木匠和桌子。

  然而,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那些中产阶级父母万分纠结的育儿技巧,比如是和孩子一起睡还是让他单独睡,做多长时间作业,玩耍多长时间,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影响。是否拥有一对温暖、有爱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巨大,而父母纠结的那些育儿技巧其实并不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园丁。如果你是一个园丁,你就会知道,你可能在花园里忙了一天,累得汗流浃背,但那些花花草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你的心意生长的。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面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因为园丁在种东西的时候,不是想着要种出最大的西红柿,或者最美的兰花,而是要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植物都可以在里面扎根生长。只要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类童年的全部意义所在——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会发生各种新奇、怪异、有趣、难以预测的变化,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应对的方法,等他们长大以后,能做出上一代人预料不到的事情。

  戈普尼克认为,在理解真实世界(包括人)的层面,儿童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类似,他们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由此形成关于周遭世界的因果脉络图,并对其可能性保持足够开放的态度。根据她的研究,儿童很早就懂得揣摩母亲的心思,并根据其回应发展出“内在运作模式”。比如安全型婴儿断定照顾者会尽快安抚他们,他们会迅速恢复良好感觉;逃避型婴儿认为表达痛苦只会引起更多的不幸;而焦虑型婴儿则不确定安抚会不会奏效。这些模式与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理论十分相似,只不过是关于爱的理论。

  儿童对假扮、假装游戏的热衷,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3岁的儿童在想象世界中度过的时间,远远超过在现实世界中度过的时间。无论堆积木、按下百宝箱的按钮、玩过家家,还是假装自己是公主、王子或者美人鱼,这些游戏本身没有明显的重点、目的或者功能,它们不是对未来生存技巧的预演,但这些行为具有一种特殊的、典型的人情味,且极具价值。这是因为他们在利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就是他们的“科学理论”,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有什么样不同的姿态。而在构想一个虚幻世界时,他们的方法与小说家或者戏剧家的方法类似。作为一位科学家、哲学家、无神论者,艾莉森·戈普尼克一开始所描述的都只是孩子的想象而已。这是人类最擅长的东西——将想象变成现实。

  她认为,两种根本能力——发现世界的真相(理论)与创造新世界(想象),共同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进化优势。这两种能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可能的,以及怎么能够实现那个可能性。当儿童学习和想象的时候,他们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可能性。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qbx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