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尖峰岭上的坚守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8-2-22 21:23
标题:
尖峰岭上的坚守
他不是军人,却常年巡逻执勤在广西十万大山深处的中越边境线上。
他酷似军人,为了边防的安宁,舍小家顾大家,22年坚守山头,无怨无悔。
他,就是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陆兰军。
2012年6月28日,陆兰军被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2年10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军区联合授予他“爱国戍边楷模”荣誉称号。
一家三代人33年坚守边防哨所,传承着一个坚定信念——
“决不能把祖辈留下的基业守丢了”
陆兰军是追随着父兄的足迹来到边防哨所的。
1979年,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在炮火中诞生。作为村民兵营副营长和支前模范,陆兰军的父亲陆之方临危受命,成为哨所第一任哨长。
父亲给了儿子最初的启蒙教育。父亲在炮火硝烟中执勤巡逻、弹坑旁站岗放哨的身影,镌刻在了陆兰军的心底。从此,“守边卫国”的信念,在他脑海里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寻常变得神圣起来。
3年后,患上严重风湿病的父亲走不动了。陆兰军刚从部队退伍的二哥陆兰廷,接过父亲手中的枪,成为尖峰岭哨所第二任哨长。这一干就是14年。
1996年,陆兰廷工作调动,镇人武部考虑到尖峰岭哨所责任大,条件艰苦,决定把在围胆国防民兵哨所守边6年的陆兰军调到尖峰岭哨所,任第三任哨长。
上任那天,腿脚不便的老父亲坚持将他送到哨所,看着他从二哥手中接过防务图和钢枪,说了一段让他铭记一生的话:“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我和你二哥在山上守了17年,传到你手里,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父亲一席话,交给了他如山的使命。为了尽快熟悉情况,陆兰军带着卷尺,扎上绑腿出发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把防区内24。5公里的边境线走了10多遍,对26块国界碑量了再量,对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记了再记。几个月后,就是闭着眼,陆兰军也能丝毫不差地走完边境线;只要看一眼,就知道界碑动没动。
如果说当初上哨,只是出于不能辜负了父兄的托付这样一种最质朴的感情,那么,让陆兰军一年一年坚持下来的,是这条边境线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和使命,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对国土的挚爱。
一次,邻国边民准备在某号界碑附近修一条百米长的羊肠小道,越过我边界3米。“别说是3米,就是1毫米也不行!”陆兰军当即带领哨兵,依据相关法律条款,及时阻止了这起越界事件的发生。
渐渐地,陆兰军愈发觉得自己干的工作了不起。他说:“我们壮族有句‘放羊人不能丢了羊’的俗语,作为一位哨长,我决不能把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守小了,守丢了!”
“人在哨所在!”多年来,哨兵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陆兰军却用铮铮誓言把自己铆在了哨卡上,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精心呵护界碑,守卫着祖国的神圣领土。
防城港军分区政委蔡高才告诉记者:“其实,陆兰军从未孤单过。2003年,他的侄子陆永兴来到哨所,成为他们家的第三代哨兵。哨所设立33年来,陆兰军所在的尚义村400户人家中,已有350人来当过哨兵,其中坚守5年以上的就有220人,坚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
一边是艰辛巡逻路,一边是繁华边贸点——
“山下数票子离不开山上守卡子”
这是一条充满着艰辛与生死考验的巡逻路。
尖峰岭哨所地处亚热带地区,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是雨雾天气,夏季室温在40摄氏度以上,毒蛇、蜈蚣等不时出没,令人防不胜防。哨兵们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泥,一次巡逻好几天,全靠铁脚板。防城区人武部副部长邓速发告诉记者:“在哨所,人人都有‘历险记’,而陆兰军是经历最多的一个。”
一次,陆兰军带队巡逻,路过一个高达15米的悬崖边。走在前面的他一个趔趄摔下去3米多,摔得鼻青脸肿,差一点就掉下悬崖。半天才缓过劲来的陆兰军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爬也得爬到界碑旁。”
就是这样一条巡逻路,陆兰军带领哨兵每月要例行巡逻4次,每次往返49公里。22年来,他在高山密林中行走了5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圈多。当哨长16年来,他离开哨所最长的时间从未超过24小时。
守边20多年,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陆兰军患上了风湿病,右腿肌肉萎缩,看上去,明显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才40多岁,他已经是满头白发。
与平凡的坚守相伴的往往是清贫的生活。陆兰军的家就靠妻子割松脂和他每个月的工资生活,而他的工资最初只有每月200多元,如今也不过是1380元。陆兰军家为了建房子,至今还背着1万多元的债。
致富发财的机会就在眼前。陆兰军家所在的峒中是国家二类口岸,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就搞起了边贸,就是在口岸拉板车,一天也能赚上百元。陆兰军的不少同学做生意富起来了,有人劝他趁着身强力壮也下山去“淘淘金”。陆兰军曾带过的哨兵,如今已当了老板的黄世忠,热心邀他下山“加盟”,但陆兰军说:“都下山去发财数票子,谁来守边防?边防不稳固,边贸怎能火?”
陆兰军看到乡亲们盖起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心里甜着呢。他觉得自己这个苦吃得值。
2011年6月1日,是陆兰军最悲痛的日子,这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那一刻,他正走在巡逻的路上。就是在父亲病重的日子,他还在忙着哨所的工作。一次,他好不容易抽出半天时间回家探望父亲,深明大义的老人硬是把他撵走了:“你守好哨所,才是最大的尽孝。”就是这次见面,成了父子的永诀。
山上有一个家是“国家”,山下有一个家是“小家”——
守好国家“小家”安
陆兰军说自己有两个家:一个在山上,是哨所,那是“国家”;一个在山下,是妻子儿女,那是“小家”。
陆兰军的小家离哨所不到5公里,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多。可即便如此,他也很少回家。
“只有住在哨所才感觉心里踏实。”由于很少回家,陆兰军每次巡逻路过家门口,年幼的儿子都会跑出来,抱住他哭闹着不让走。陆兰军的妻子邓贵兰心中也有很多委屈:当初结婚时,3次推迟婚期;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女儿2岁时发高烧,他在哨所给新哨兵介绍防区情况……
陆兰军算过一次账,上哨所22年,他在家里住的时间总共才20个月,平均一年不到一个月。女儿陆莹莹说:“虽然我们家和哨所很近,感觉爸爸却好像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记忆中的爸爸,永远只有背影。”
顾不上小家,是因为陆兰军认准了一个理:只有把山上的“国家”守好了,山下的一个个“小家”才有安宁和幸福。
“把哨所当家建,把巡逻当日子过。”从走进哨所第一天起,陆兰军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哨所条件差,水电不通,陆兰军就自掏腰包置办了4张办公桌、12把办公椅,还买了600多米的水管,给哨所引来了自来水。接着,又买了一台微型发电机,给哨所通了电。直到2001年农网改造后,哨所才实现电网供电。哨所吃菜难,陆兰军就带领哨兵在哨所旁的乱石堆里开荒种菜,养鸡养羊,植树造林,不仅让大家吃上了新鲜菜,每月还创收1000多元。如今,哨所周围种上的42亩桉树,经济价值已达12万元。
2008年9月,台风“黑格比”席卷尖峰岭,哨所营房被山上滚下的巨石砸毁。台风过后,政府修缮哨所的工程随之启动。上山的路车辆无法通行,承包商不干了,说啥也要增加7万多元的人工搬运费。
“哨所建设,既要靠国家投入,更要靠我们自己艰苦奋斗!”陆兰军决定:全哨所民兵义务劳动。民兵们花了3个多月时间,硬是把所有建设材料提前半个月搬上了山。
一年一年奋斗下来,如今哨所大变样:营房设施完备,执勤有摩托,洗上热水澡……这是陆兰军带着民兵历经无数艰辛换来的。可从陆兰军的嘴里,没说过一个“苦”字。
一腔热血沸腾,一身本领过硬——
练就“火眼金睛”守边关
陆兰军任哨长不久,一场大考不期而至——防城港军分区组织全市国防民兵哨所进行全员考核。
考核那天,陆兰军的左腿不慎扭伤。医生警告他,再考下去左腿可能留下后遗症。武装部领导也让他退出。“我是哨长,考场如战场,只能进,没有退!”陆兰军带伤参加完了全部考核项目,名列前茅。在他的感召下,全哨所民兵奋勇争先,一举夺得全市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背后陆兰军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刚当哨长那会儿,陆兰军看到一些刚上哨所的民兵军事素质差,便提出了一整套军事化管理模式,开始按照军营的作息时间、军人的带兵理念训练管理民兵。
哨所执勤任务繁重,训练设施较少。没有长跑场地,陆兰军就带领哨兵穿上自制的沙绑腿、沙背心,来回冲山头;没有靶场,就把靶子插上山头,在坑道里练瞄准;甚至连巡逻路,也成了陆兰军带领哨兵练潜伏、练擒拿、练押解的训练场。只有经过考核过关的哨兵,才有资格踏上巡逻路。
边防连队训练的课目,哨所一个不少;边防连队要考的项目,哨所一个不落。哨所苦,为啥还要自讨苦吃?陆兰军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哨兵,要有一腔热血,更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他用高强度的训练告诉哨兵,守在边关、上了哨位,该有一种怎样的担当。
去年,上级为哨所配发了信息化监控装备,使哨兵的眼睛“看”得更远、更准、更清楚。面对这一“宝贝疙瘩”,陆兰军又有了新追求:履行好新时期的守边使命,就要从掌握这套新装备开始,练就新的“火眼金睛”。
于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陆兰军带领哨兵一头扎进操作室,摸索、梳理、总结……半年后,他和哨兵们不仅人人掌握了新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还摸索出了一套新老装备结合运用的执勤方法,大大提高了战备执勤效率。
“信息化戍边手段的运用,对哨兵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防城港军分区司令员韩枫介绍说,尖峰岭哨所在陆兰军的带领下,通过采取技术骨干上门指导、结合执勤巡逻实践等多种办法,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哨兵素质同步提高。近两年来,哨所给上级部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哨兵人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边防通”“活地图”。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qbx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