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愈折腾愈精彩
小雨是我的朋友,是那种可以一年不见面但心里时刻惦念着的朋友,我喜欢她不为别的,只因为她是一个一直忠实于自己心灵而生活的人,这样活着当然不容易,所以她在许多人的眼里就显得特别能“折腾”。一路折腾
惊觉人的潜能无限
小雨的“折腾”,在少女时代就初见端倪。读初中时,谁当班长、学习委员什么的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别人没觉得什么,唯有小雨觉得这样不对劲儿,她“煽动”班里的同学发动“政变”,要求由学生自己投票选举。结果,投票选举的结果是她当上了班长。这一来她很苦恼,因为她的目的并不是自己当官,而是觉得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的方式不合理,勉强当了一个学期的班长后,她就忙不迭地“让贤”了。
大学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当众辱骂了一个女学生,小雨非常愤怒,号召全年级的学生罢课,直到体育老师向女学生道歉。小雨的母亲总说:“这孩子究竟像谁呀,不知哪里来的这一身反骨?”
毕业以后,小雨进入了一家外企,成为秘书部的经理,每天穿着西服套裙出入于高级写字楼,拿着让同龄人羡慕的高薪。这样光鲜的日子过了3年,直到那一天—5月的一个中午,小雨和同事们出去吃饭回来,在金色的阳光中推开旋转门的瞬间,一个问题突然冒进她的脑海: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什么?她想不起来,每一天都是同样的,这样活一辈子和活一天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个发现让她恐惧。第二天,她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便递交了辞呈。
小雨想开一家书吧,这个想法源于她看过的一本书——黄永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书里提到了巴黎的洛东达咖啡馆,上个世纪初那里是里维拉、毕加索、布洛克等人的活动据点,“他们每天在这里集合,臧否时事,舒展心扉”。小雨也想营造一个这样的地方,让许多有共同语言的人聚在一起尽情享受思想交流的盛宴。
小雨并没有多少积蓄,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骗母亲说自己想买房子了,于是母亲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全部积蓄。整个装修的过程都是小雨一个人完成的,那双敲击键盘的手,愣是把100平方米的地下室打造成了一个雅致而有个性的书吧。
书吧的发展一如小雨的设想,她还创立了自己的店刊——一本叫作“存在”的小册子,牛皮纸做封面,里面的文章全由她撰写,这本小册子很快就成了抢手货;她还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音乐、艺术、摄影、心理学。附近大学的学生们慕名而来,人多的时候,小小的书吧里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排到外面的走廊上……赚了钱的小雨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咖啡、书香、古筝、来来往往的文艺青年,这种小情小调的生活很快就不能让她满足了。“我常常感到内心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奔涌着,它们急需一个释放的出口,我几乎夜夜无眠,在黑暗里大睁着眼睛。”
小雨又要开始“折腾”了,她以几乎是半送的价格转让了书吧,还清了母亲的积蓄。
三年清贫
剧《凡·高》轰动京城
在北京西郊,小雨租了一间小小的房子,写作话剧《凡·高》,她要写的其实并不是画家凡·高而是她自己——一个心怀理想的青年怎样在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里跌倒、挣扎、突围的故事。在整部话剧中,凡·高只是作为一个幽灵出现和现实中的青年对话。
小雨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10点起床,刷牙洗脸,煮方便面,然后开始写作,写到晚上8点,再吃一包方便面当作晚餐,然后去昆玉河畔散步半小时,回来写作至凌晨。通常这时候饿得受不了,她会冲一杯牛奶慢慢喝下去,增加饱腹感。小雨将自己的生活费严格控制在一天3块钱以内,这是她感到很牛的一件事情:“其实金钱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只是每次走过烤羊肉串的摊子时,需要一些勇气。”朋友们知道她特别爱吃羊肉串,有一次请她吃,她竟然吃了68串!她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朋友们淘汰下来的,她没什么不好意思,见到朋友就会问:“你有不穿的衣服吗?”以至今日,朋友们都会将不穿的旧衣服攒着:“什么时候给小雨拿去。”
剧本完成以后,小雨征求许多人的意见进行修改,前后改了14次,每改一次,对她而言都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有一天早晨起来,看见头上生出了好大一丛白头发,我抱着镜子哭了好久。”
真正让小雨感到无助的是将这部话剧搬上舞台的过程,曾经有两家公司答应投资,可是排演到一半就撤资了,甚至没给一个像样的理由。最后,还是母亲伸出了援手,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以维持排练。朋友们被小雨和话剧感动,纷纷无偿加入到这个剧组中来。小雨说:“每次排练结束,我们一起在深夜的公共汽车站等车回家,大家一起唱革命歌曲,一首接一首,每个人的眼睛都那么清澈,嘹亮的歌声响彻夜空,那是我最快乐的时间。”
话剧正式上演的那天,现场的气氛热烈异常,叫好声、抽泣声、掌声贯穿始终,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融为一体,主人公的一句台词深深打动了大家:“1890年6月30日,文森特·凡·高在群鸦乱飞的金色麦田中开枪自杀。2005年7月26日,我决定——不这么做!”在演出后与观众的座谈会上,一个男孩子激动地说:“我相信看过这部话剧的每一个人,今天一定会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一定会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一瞬间,小雨的脸上,笑容如向日葵绽放。
观众散了以后,手捧鲜花的小雨坐在剧院门口的台阶上,她低声地说:“别人都说我会折腾,其实我是一个不断质疑和追问生命意义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可以不要任何理由地活着,我不行,我一定要知道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我的心才会安稳并且有力量。”她转过身,目光清朗如星:“如果我们活着,不能使这个世界更美好、更温暖,那么生命将毫无意义。”
十载婚姻
谁是世上最疼她的男人
在感情生活上,小雨自然也没少“折腾”。20岁那年暑假,小雨在北戴河的海边遇见一个男孩子向她问时间,他们一见钟情,这个男孩子成了小雨的先生。
先生很疼她,像一位父亲对待女儿一样,不许她说脏话、督促她按时睡觉、叮嘱她多喝水,天冷的时候为她打来热水泡脚……在生活上,他们是和谐的,可是在精神上,小雨渐渐觉出彼此的差距。她曾经对朋友说:“其实我的要求不高,我只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和我看同一本书的人。”朋友说:“你这个要求还不高啊,再说你干吗要求你的先生能和你看同一本书呢?你太自私了。”可是在当时,小雨听不进朋友的劝告。
小雨向先生提出了离婚,先生问她:“你是不是爱上了别人?”小雨说:“没有,我只是对我们这种婚姻质量产生了怀疑。”先生很痛苦,一直在试图挽留她,小雨哭着对他说:“也许以后我可能会后悔,但是现在,我还是得离婚,因为我不能貌合神离地和你在一起,那样,我更对不起你。”
离婚以后,小雨遇到过许多在精神上可以和她对话的男性,但是这些人却不能和她一起进入日常生活,她惊讶地发现:遇到一个能一起和谐生活的人,远远比遇到一个在精神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难。对于爱情和婚姻来说,最美的结局就是落实在一天一天平平凡凡的日子里。她开始念起先生的种种好处,在外面受委屈了,遇到困难了,她想到的第一个人永远是他。那一阵子她总是给先生打电话,一听见他的声音就开始哭,先生说:“那咱们复婚好不好?”“我不!”她说,抹抹眼泪挂掉电话。她很矛盾,她不能说服自己——难道精神上的志同道合对于婚姻不是最重要的吗?
2003年3月,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小雨认为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她起草了一份反战声明,准备走上街头发动一个万人签名运动,然后将这份声明递交美国驻华大使馆。她将这个计划告诉了先生,先生劝说她别这样做,他们在电话里吵了起来,小雨摔掉了电话。第二天,当她拿着反战声明走上街头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先生,先生对她说:“我不放心你啊,所以赶紧过来了,万一出点什么事我还能帮上忙。”那一瞬间,小雨泪如雨下:眼前的这个男人,也许并不理解、赞同她所做的事情,可是为了她,他永远无条件支持,如果这不是爱情、不是志同道合,那什么才是?
小雨和先生复婚了。朋友们笑她:“早知道这样,当初还折腾什么呀!”小雨却认为自己的这种“折腾”是有意义的,她说:“如果没有过离婚,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拥有和珍惜,永远在抱怨和不满足中生活,永远在期待和幻想外面还有很多好男人,闹了这一把,我现在心里踏实了,就和他一起过吧,一直走到老。”
现在小雨正在创作她的第二部话剧,她将在这部话剧中尝试一些前所未有的表达形式,“到时候你去看吧,准让你大吃一惊!信不信由你”。
我相信,小雨一定还会以各种形式“折腾”下去,在不断“折腾”中拥有愈发精彩的人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