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zhuan365 发表于 2021-12-3 22:12:55

若无自由翅膀怎么振翅高翔

  下班回家,看到滑稽的一幕:邻居敏姐正拖拽他5岁的儿子去上美术课,不承想,却遭到小家伙的奋力反抗。“老老实实在家看书不行吗,干吗非要我去学画画,我不喜欢!”生活中,此类干涉孩子自由的事件屡见不鲜。以爱之名,直接干涉孩子自由之思想的做法,真的妥当吗?

  1。无穷创造力

  美国教育家罗宾逊公布了一组数据:三四岁时,大部分小朋友的创造力达到了天才级;到了小学阶段,只剩下1/3还拥有天才级的创造力;到了青春期,仅剩下1/5。何故,为啥随着孩子年龄渐长,创造力却一路下滑呢?我想,之所以出现创造力斷崖式下滑的窘境,和家长介入孩子成长太多不无关系。

  《把自由还给孩子: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有吸引力的心灵。即孩子生下来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他们有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就好像心灵是具有吸引力的,让他们主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顺势而为,借力用力。

  美国加州,有个名叫尤马的男孩,可谓风光无限:年仅10岁的他,早已在苹果手机里上架了5个自己设计开发的App;拥有一家IT公司;受到苹果CEO库克大叔的邀请,参加过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这么小的孩子,何以早早成为IT界翘楚?这和父母对他的放养不无关系。从他6岁拿到iPad,专注研究各种免费应用开始,到后来利用爸爸的旧电脑学编程、写代码,自学完成斯坦福大学的免费在线编程课,再到后来的开发App,父母除了支持便是鼓励,从未担心影响其学业而强加干涉。张三丰经历世事沧桑后悟出的太极拳,拳法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却威力无穷。其实,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不给他们的小脑瓜人为设限,方可自由探索,勇于尝试,涌现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2。自由乃快乐之源,做最真实的自己

  放眼望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理念先行的当下,家长朋友给孩子各类兴趣、补习班报到手软。殊不知,如此做法,将多少孩子硬生生逼成了表面配合,内心早已掀起无数波澜的演技派。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渴望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是孩子天真活泼与幸福欢乐的源泉,没有了自由,谈何快乐;没有了快乐,谈何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让其充分享受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物理学中,有个参照物的概念,即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是不同的。广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多是这一概念的忠实实践者,乐此不疲地为自家孩子寻求参照物——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总是试图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自家孩子身上找不足、寻差距,从而因为自身焦虑,处处给孩子设限,以图向他们眼中所谓的强者看齐:看人家小明钢琴弹得多好,你也要去学;你同学好多都去补课了,咱们也要行动起来;人家第一名都是一心扑在学习上,你赶紧别再鼓捣你手上的手工制作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足够优秀,无奈不被认可。还记得,《少年说》中,那个渴望得到妈妈鼓励、认可的袁璟颐吗?“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好友吴笛也证实了小袁所言非虚:“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负能量场里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难以跨越的心障。他们安全感、价值感极度匮乏,迟迟走不出自卑的土壤,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为何要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心理学家廖之坤在《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中,给了我们答案,做别人是魔:不要拼命地去做别人,做得再好,也是某某第二;做自己成佛:认认真真、诚实地做好自己,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最好的我们》一书中,有段话说得特别好:“不粉饰世界的善良,也不承诺努力之后定会有收获,但是相信上帝创造每个人都有原因,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原因,不辜负这场生命。”我想,于孩子而言,不辜负这场生命的绝佳方式,就是懂得做最好的自己。

  3。将合理的自由还给孩子

  《独白》中,有句话说得好:“合理的自由才叫自由,不合理的自由叫放肆。”教育孩子,亦是如此。那我们家长朋友,该如何循序渐进,将合理的自由还给孩子,做到自由而不放肆呢?

  A。拒绝条条框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鱼缸法则”,由日本最佳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北田光男提出。即,狭小而有限的空间不可能有大发展。养育孩子同样如是。倘若一直将他们养在狭小的温室,局限他们的自由,势必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妨试着拆除禁锢孩子的条条框框,把更多体验生活的机会留给孩子。如,看到女儿痴迷飞机、坦克不去大惊小怪,看到儿子学织毛衣,不去讽刺挖苦。

  B。领路人而非指挥官

  同事小艾讲过女儿蕾蕾的一件事:蕾蕾和同学雯雯关系甚好。一次,雯雯生病住院,蕾蕾隔三差五跑去帮其复习功课。“要是这两天雯雯的病还没好,不来学校就好了!”期中考试前一天,小艾被女儿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惊呆了。小艾追问原因,蕾蕾懊悔地说,她不来便没考试成绩,这个“常胜将军”也就不会压着她这个“千年老二”了。小艾首先肯定了女儿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力争上游心态,以及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也果断指出不足:好成绩要通过努力获得,而非捷径。美国数学家科勒说:“教育孩子就如牧童放牛,我们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一样,硬牵着牛的鼻子走路。我们应该学习农民牵牛时,只到拐弯的地方才会抖动一下缰绳。”如果说孩子是人生路上的船长,那么父母就应该是导航员。

  C。先朋友,后亲人

  为人父母者,一直在苦苦追寻,如何同孩子保持最佳的亲子关系。在我看来,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先朋友,后亲人。即,家长首先将孩子当朋友,当成真正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成龙在拍摄《功夫梦》期间,对好莱坞巨星史密斯对儿子的育儿方式赞不绝口:“他对儿子永远是商量的语气,把他当朋友一样!”

  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有首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其实,漫漫育儿路,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家长朋友,为了孩子们的自由计,需要抛却的是紧盯“别人家孩子”的虚荣之心,唯恐孩子难成大才的焦虑情绪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若无自由翅膀怎么振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