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
孟子講:“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本来是好话,是理想,是说人的学问积累得深了,得了道啦,居之安,有了定力啦,可以俯拾即是,无往而不通,无往而不胜。左右逢源,指的是得心应手,指的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问题是,当他老人家的名言变成成语,被亿万人民挂到嘴上以后,“左右逢源”一语生发出左右通吃、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狡猾善变等贬义。
是不是由于老百姓在社会上看到的两面派太多了,而看到的大才、大学问家太少了呢?一般地说,凡人容易滑向经验主义,圣人容易走向教条主义。还在于,学问高、大、上、深的左右逢源,与做人老练乃至滑头的左右逢源,老百姓确实不易分清。学问深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也常常分不清楚。学问大与装腔作势分不清楚,周到全面与公关手段也分不清。至于登高望远与大言欺世,你还是分不清楚。
经验主义的特征之一是以己度人,多乎哉,小人也,以小人度君子、度圣贤、度大师,许多好话都变成了不打自招,许多赞誉都变成了嘲讽。“左右逢源”的遭遇还算好的。“呆若木鸡”“槁木死灰”在《庄子》中都是深沉、高明、无敌的精神内功、精神境界,到了凡人那里呢,只能望文生义,视这些说法是指呆傻痴木、脑残智障。
不知道这算不算传播学的一个规律,传播就要改造,普及难免降格,流行常常俗化。从教化大众的愿望出发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也许会被传播浅薄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