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zhuan365 发表于 2018-12-4 12:35:16

想1000次不如做1次!

  这个21岁的年轻人,没有固定工作,却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帮助那些在城市里流浪的老人和找不到家的孩子。他叫张仁杰,安徽六安人,现在北京。他住在一间长1。8米,宽1米,每月租金50元,没有窗户的小屋,就是在这里,他创办了一个叫“感恩中国”的网站。

  进入网站,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知恩、感恩的心。有人说他傻,有人质疑他的动机。他反问我: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衰弱的老人倒在地上,你会绕过去吗?

  张仁杰:你来采访我,让我觉得好悲哀

  联系采访张仁杰的时候,他正在北京电视台做专访。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只是在电话里,他的声音很疲惫。他说他三天没有好好休息了,他曾经救助过的三位老人忽然生病了,这几天他都在照顾他们。还有一个叫王雪萍的孩子还住在东直门医院。在电话里,他说:我张仁杰成为媒体的焦点,我更难受,说明像我这样的人,大家觉得稀罕。而其实我没做什么,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当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做这些事情时,在电话里,张仁杰的声音忽然有些激动起来,他大声说: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能用爱的眼光来看世界,人与人互助友爱,这才是和谐。

  张仁杰其人

  21岁的张仁杰去年才到的北京。之前,他毕业于一所武术学校,他最初的心愿就是到北京做一个健身教练,赚些钱,让自己过上安定的生活。张仁杰说:最初想到帮助在城市里流浪的老人和找不到家的孩子,是看到几个韩国人做善事。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每天早上都有几个韩国人买来豆浆和包子分给那些乞丐。每次看到那些乞丐感激的眼神,都会让张仁杰想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他出生在安徽六安一个贫困的家庭,十几岁,张仁杰就流浪到郑州。在郑州,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家庭,收养了他,还送他去武术学校读书。他说:这也许就是他最初的动机,帮助一些人,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怎么帮?他想到做网站

  张仁杰开始关注露宿在街头的流浪老人,还有那些找不到家的孩子。3月1日,他的感恩中国网站又上载了几个流浪孩子的照片,这个帖子题为“我想回家”,在一个痛哭的女孩子照片下,张仁杰写道:她是个小女孩,是个哑巴。就在我拍摄结束的时候她哭了。不让我离开她,我不敢看她流泪的眼睛……网站上还有3月3日张仁杰去东直门医院看望王雪萍的消息。王雪萍,就是张仁杰在西苑菜市场发现的“小乞丐”。刚看到她时,张仁杰震惊了。“她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张仁杰说。王雪萍的身世很可怜,她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被三个好心的老人收留了十几年。去年,70岁的大伯带小雪萍徒步5个月从安徽来到北京,想给孩子治疗。高达20万元的医疗费让大伯绝望,为了筹集治疗费,大伯带着小雪萍开始乞讨。张仁杰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第一次想到了网络,把王雪萍的图片放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许她就可以获得帮助。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仁杰的“感恩中国”建立了。他说这个网站就是要记录乞丐真实的生活,希望唤起人们的知恩、感恩之心。小雪萍很幸运,通过“感恩中国”网站和其他热心人的介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小雪萍脚部矫正手术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完成,预计半年后可以下地走路。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张仁杰,网络让他的慈善事业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北京一年多,除了当过短期的健身教练和家教外,张仁杰还没有正式的工作。带来的3万元存款,只剩下不到5000元。他冬天穿的厚运动裤,还是大学生给的。他现在的生活,大多时间都花在用他那台二手数码相机拍下城市中那些流浪老人的生活。张仁杰的背包和相机上,都贴上了“感恩中国”的不干胶贴纸,他说自己既是总编又是编辑、记者。每晚在自己不足三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他把这些图片和文字发布在网站上。那时,张仁杰觉得自己找到了做人的价值。

  那些老人的家在哪里?

  张仁杰说不喜欢北京的冬天,太寒冷。他害怕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孩子被冻死。他清楚地记得去年12月5日那天,北京的气温下降到零下9摄氏度。张仁杰在五道口遇到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她双脚只缠着几层塑料袋,冻伤的脚面已经开始流脓,冷得浑身发抖。张仁杰带老人去附近的小饭馆,给老人点了一碗面。张仁杰在电话里说:你知道吗?老人捧着一杯热水,竟然舍不得喝。她是怕喝了就没了,捧着暖和些。后来,张仁杰把老人送到海淀区救助管理站,这位叫于雅珍的老人,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家。春节前,张仁杰去救助管理站看望于雅珍,老人一见他,眼泪就流了下来,她把张仁杰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张仁杰说我最讨厌那些把乞讨者称为“骗子”的人。有人说这些乞丐白天化装乞讨,晚上穿得漂漂亮亮地去肯德基吃饭,这怎么可能啊?我天天跟踪他们,他们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网友眼里的张仁杰

  在“感恩中国”网站,现在有注册会员1428人,在“感恩中国”QQ群,也有77人经常挂在线上关注着张仁杰。37岁的网民老猫就是其中之一。老猫,真名叫黄伟,他在北京的一家设计院做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他在“感恩中国”论坛发的帖子里写道:我今天下午抽空去了张仁杰的住地———海淀区的一亩园并见到了他。他刚从东直门医院回来,我和他电话约好在西苑公交站的北京银行那里见面,我一下就认出了他。他看起来很精神,背着一个小挎包,上面贴着“感恩中国”的标志,另外,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带镜头的数码相机,不过后来我发现了他的皮鞋底已经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估计穿不了多久了。张仁杰告诉我,昨晚凤凰台播的关于他的纪录片,他自己都没有看,我告诉他我的移动硬盘里有视频文件。在他的小屋里,他很认真地把下集看了一遍,虽然他一直背对着我,但我发现他哭了。后来我们一起吃了饭,吃饭的时候,张仁杰告诉我,这是他今天的第一顿饭。我是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工薪族,也许我现在的情况比张仁杰好一些。我虽有心,却没动手去做,而张仁杰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已经真正地在做了,做一次比想1000遍更有价值。

  对话张仁杰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你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张仁杰(以下简称张):太多了。这几天,北京电视台来采访我,湖南卫视也要拍。我感觉很尴尬。因为我的能力极为有限。靠自己卑微的救助方式,很难继续走下去。放弃吧,我对不起大家的关注;不放弃吧,我没有能力帮助越来越多希望我帮助的人。内心很痛苦。

  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张:给我捐款的都是本身经济不富裕的人,吉林四平技术学校的一位下岗工人给我邮寄了100元钱,还用女儿的草稿纸给我写了两封信;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给我20元钱;一位高三的学生夹在信里给我寄了40元钱,都是1元、5毛的,这些钱不知道他保存了多久,也不知道是他多久的生活费。还有一位湖南人给我邮寄了一双鞋子、一双袜子。收到这些,我泪流满面。我只是觉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

  记:你现在的心愿是什么?

  张:希望大家不要有那些防备心理,多些关爱,尤其是对那些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可怕的。在我眼里,人没有什么高低之分,那些乞丐也有人格。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人与人的互助。我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互助友爱的风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想1000次不如做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