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外公
我女儿小年第一次回武汉的时候,才一岁多,我们带她给我父亲上坟。对她说:“去看外公。”一产一育,我已经两三年没去过墓园,那时才知道正大兴土木,父亲墓前的一排松柏已经伐倒,变成新的墓群——我还记得那风来的飒飒声,是沉默的安慰。举目不见青葱,全是石碑。亡灵的世界,和生者一样,是一个浩大的石头公寓。
我们忙着清洁祭扫,小年在无人的墓园里跑来跑去,我赶紧过去制止——担心她踩到人家的坟茔。带她走的时候,她问:“不是来看外公的吗?外公呢?在哪里?”
我心下难过,说:“外公在天上。”
小年“哦”一声,仰头看去:天高云淡,晴空里什么都没有。她天真地笑起来,向上方摆摆手:“外公拜拜。”
我热泪几乎夺眶而出。
逢年过节、生辰死忌,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去给父亲扫墓。小年糊里糊涂,只视之为游园活动,每次都兴高采烈:“看外公真好玩儿。”偶尔她问我:“这里是外公家吗?他为什么不出来……”
我说:“年年……外公出不来了,他……去世了。”
她双目静定地看我,问:“去世就是死了吗?”
她问得这么直接。我不知道她是从何了解死亡。我们养的小鸡死了,我们骗她说是不见了;乌龟不动了,我们告诉她是睡着了;《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的绘本故事,我与她一起听完,她没追问细节,我遂也没说什么。
而此刻,我只能硬着头皮说:“嗯。”
她突然间大哭起来,抱紧我:“妈妈我不要你死。妈妈我不要你死。”悲悲切切的小小哭声,在墓地里荡开、消逝。这里的空气,吸收了多少人的眼泪和哭喊,拧一拧,或者能像毛巾一样,发出湿漉漉的雨声。
我费了好大劲才向她解释清楚:“妈妈现在不会死的。人要活到一百岁才死。妈妈离一百岁还很远。”
她听得目不转睛,问:“那姥姥呢?姥姥离一百岁是不是比你近?”
这是我不能不说“是”的问题。
于是她嚎啕大哭地转向姥姥,小小身体偎紧姥姥:“我不要你到一百岁,我不要你死。”小手臂抓得那么用力,姥姥被她拖得直往下坠,腰弯成弓。姥姥一边勉力维持平衡,一边哄她:“好好,姥姥不死,姥姥不死。”她的小脸蛋上全是泪。
仿佛有人说过,文学式微的部分原因,是现代人普遍长寿,作家活到三四十年,可能祖父母还健在,一生不曾经历过死亡的阴影,就永远无法探索生命中的严肃主题。
这样的福气,我自己,我的孩子,都不曾得到。
有时候,小年正在玩玩具听故事,仿佛忽然间悲从中来,她扑向姥姥,左边脸亲亲,右边脸亲亲,“姥姥你不要到一百岁。”大哭一场。
渐渐的,她没这么悲情了,有一天,我们坐在公共汽车上,她无缘无故地说:“其实,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生下来,长大,到一百岁,”她双手一摊,“死掉……再生下来。”
她指的不是同一个人,再被生下来吧?
她心安理得地开始关注其他事:新上车的一个小妹妹,车厢前面电视上的广告,一大棵梧桐枝“啪啦”一声扫过车窗。
只是,如果我父亲已经转世,现在也快十岁了。也许正在这车上,背着小书包,刚放学,呆会儿要去上钢琴课、乒乓球课、英语课、奥数课……他的父母爱他,正如我爱小年一样。小年说的没错,“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总走过相似的道路,相同地给出与得到。
我的父亲,既在天上,也在墓园,更在人间,是任何一个我们身边的小孩,是小年,也是我自己。
我女儿小年第一次回武汉的时候,才一岁多,我们带她给我父亲上坟。对她说:“去看外公。”
一产一育,我已经两三年没去过墓园,那时才知道正大兴土木,父亲墓前的一排松柏已经伐倒,变成新的墓群——我还记得那风来的飒飒声,是沉默的安慰。举目不见青葱,全是石碑。亡灵的世界,和生者一样,是一个浩大的石头公寓。
我们忙着清洁祭扫,小年在无人的墓园里跑来跑去,我赶紧过去制止——担心她踩到人家的坟茔。带她走的时候,她问:“不是来看外公的吗?外公呢?在哪里?”
我心下难过,说:“外公在天上。”
小年“哦”一声,仰头看去:天高云淡,晴空里什么都没有。她天真地笑起来,向上方摆摆手:“外公拜拜。”
我热泪几乎夺眶而出。
逢年过节、生辰死忌,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去给父亲扫墓。小年糊里糊涂,只视之为游园活动,每次都兴高采烈:“看外公真好玩儿。”偶尔她问我:“这里是外公家吗?他为什么不出来……”
我说:“年年……外公出不来了,他……去世了。”
她双目静定地看我,问:“去世就是死了吗?”
她问得这么直接。我不知道她是从何了解死亡。我们养的小鸡死了,我们骗她说是不见了;乌龟不动了,我们告诉她是睡着了;《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的绘本故事,我与她一起听完,她没追问细节,我遂也没说什么。
而此刻,我只能硬着头皮说:“嗯。”
她突然间大哭起来,抱紧我:“妈妈我不要你死。妈妈我不要你死。”悲悲切切的小小哭声,在墓地里荡开、消逝。这里的空气,吸收了多少人的眼泪和哭喊,拧一拧,或者能像毛巾一样,发出湿漉漉的雨声。
我费了好大劲才向她解释清楚:“妈妈现在不会死的。人要活到一百岁才死。妈妈离一百岁还很远。”
她听得目不转睛,问:“那姥姥呢?姥姥离一百岁是不是比你近?”
这是我不能不说“是”的问题。
于是她嚎啕大哭地转向姥姥,小小身体偎紧姥姥:“我不要你到一百岁,我不要你死。”小手臂抓得那么用力,姥姥被她拖得直往下坠,腰弯成弓。姥姥一边勉力维持平衡,一边哄她:“好好,姥姥不死,姥姥不死。”她的小脸蛋上全是泪。
仿佛有人说过,文学式微的部分原因,是现代人普遍长寿,作家活到三四十年,可能祖父母还健在,一生不曾经历过死亡的阴影,就永远无法探索生命中的严肃主题。
这样的福气,我自己,我的孩子,都不曾得到。
有时候,小年正在玩玩具听故事,仿佛忽然间悲从中来,她扑向姥姥,左边脸亲亲,右边脸亲亲,“姥姥你不要到一百岁。”大哭一场。
渐渐的,她没这么悲情了,有一天,我们坐在公共汽车上,她无缘无故地说:“其实,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生下来,长大,到一百岁,”她双手一摊,“死掉……再生下来。”
她指的不是同一个人,再被生下来吧?
她心安理得地开始关注其他事:新上车的一个小妹妹,车厢前面电视上的广告,一大棵梧桐枝“啪啦”一声扫过车窗。
只是,如果我父亲已经转世,现在也快十岁了。也许正在这车上,背着小书包,刚放学,呆会儿要去上钢琴课、乒乓球课、英语课、奥数课……他的父母爱他,正如我爱小年一样。小年说的没错,“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总走过相似的道路,相同地给出与得到。
我的父亲,既在天上,也在墓园,更在人间,是任何一个我们身边的小孩,是小年,也是我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