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能不能不惹我生气?”这是多少家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仿佛,家长们的烦恼、忧愁和无处排解的怒气,都是因为孩子的错。但是果真如此吗?在外工作打拼时,能做到面不改色的成年人,为什么会对孩子的调皮有这么大的反应?家长们的情绪真的是被孩子所左右吗?要如何改善这样的紧张局面呢?孩子成了情绪导火索
每到期末之后,家长会就像例行公事一样摆在家长的面前,在冯女士看来这就是一个逃不开的“点名批评”大会,“我家孩子从小就是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太活泼了。”提起家长会,冯女士总觉得自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之后回家都是“狂风骤雨”。在冯女士看来,自己的火爆脾气多半是因为孩子,“如果他能听话,认认真真学习,我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冯女士无奈地说。而最让冯女士无语和生气的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天天回家,门一关,问八句话,连个声儿都没有,说他啥,也不知道听没听进去,反正看见他我就生气。”
但是,冯女士的怒气真的都是因为孩子的不好吗?对此,青少教育专家禹春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面对孩子同一种行为时,作为家长会不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呢?“同样是看电视,可能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好好放松一下也挺好,有的时候你会生气孩子不知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什么同一件事的态度不同呢?在去追查一下当时家长自己的情绪根源,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可能只是触发自己不良情绪的起因,而情绪的真正主宰者是自己。所以禹老师奉劝各位家长,不要放弃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权,成为情绪的主人。
别把家长当作职业来经营
很多中学生的家长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孩子越大越不贴心,不听话,不再像小时候遇到什么事情都事无巨细地向自己“汇报”,这也恰恰成为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气、无法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源泉。但禹老师却说,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呢?
“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会不会想着立即找人倾诉,或是求人帮忙呢?很可能第一时间更多的是觉得没心情吧,要等自己平复了情绪,可能才会想到接下来要怎么做。”所以,这样看孩子遇事儿不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很可能就是在自我平复,禹老师建议家长不妨给孩子们一点时间,不要“逼着”孩子养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更不要因为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而让自己和孩子陷入冲突。“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必须胜任家长的角色,就像工作一样,要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是称赞。”禹老师表示,很多家长把这一重身份也看作是自己的“职业”,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工作成果,这样他们就会有“如果我是好父母,我的孩子一定会表现优异;如果孩子犯了什么错,就说明我的教养失败”这样的标准,所以这会为他们的亲子关系埋下隐患,和孩子常常陷入冲突。
改变自己无所不能的态度
所以,禹老师强调家长如果想在孩子的面前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承认自己与孩子之间存在矛盾,只是因为意见不合,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不一致而已,“十几岁的孩子正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阶段他们还会犯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放轻松心态,就会让家长们觉得其实很多事情没那么容易让自己发火了。”禹老师说,当家长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时,就容易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此外,她还建议家长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表情,因为说话的语调能够传达人的情绪,甚至是态度,而自己沉稳友善的语调不但会让对方感到舒服,同时也会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愉快稳定。
做一个收放自如的掌控者
作为成年人,要成为你和孩子之间交流时的主控者,把握聊天交流时的情绪非常关键,而你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也是能够直接传达你的情绪的关键所在,所以禹老师建议家长们不妨有时间面对镜子练习一些能够传达肯定、友善的表情和姿态,比如微笑、轻松的动作等,也常常能让自己感到愉快、精神好起来。与此同时,在与孩子交流时,如果话不投机,那么作为主控者,家长要及时喊停,或是用其他的方法来调节氛围,比如说倒杯水什么的,来缓和一下气氛,“千万不要火上浇油,去谈论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可以把自己愤怒的情绪稀释掉,避免因为冲动做出的一系列如处罚孩子等不合理的反应。”
最后,禹老师建议各位家长,要不时地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让自己安静地做些事情,感觉有不良情绪时做几次深呼吸,告诉自己要放松,提示自己慢一些。在工作或社会上,遇到挫折或是沮丧的事情时,让自己去换个角度来思考,甚至可以开启“自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