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个“女汉子”
那些内心强大、行事果断的女人如今被称为“女汉子”。中国传统女性向来以内敛柔弱为美,但也出了不少“女汉子”,首屈一指的当属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1861年,慈禧和她老公咸丰皇帝一起被英法联军赶出北京城,后来,咸丰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小皇帝登基后,慈禧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直到1908年去世,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她是中国政坛的实际决策者。关于慈禧早年的情况,私家野史多有记载,但大都为八卦传闻,包括一些老外,也有意淫之作。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都误以为他这个太后奶奶入宫时是“宫女”。实际上,慈禧是以“贵人”身份入宫的。五年后,连升三级,变成了“懿贵妃”。这固与她生下皇子、延续了大清龙脉有关,但皇子可不是想生就生的,怀上龙胎的前提是得到皇帝宠幸。
慈禧自己曾得意地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其实,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在内心深处总喜欢把自己的成功归于美貌,实际上,兰贵人能在后宫佳丽之中脱颖而出,绝不仅仅是因为容貌,性格机敏,遇事有见识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话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时,咸丰帝正在圆明园饮酒作乐,军机处奏报一到,皇帝痛哭不止,当时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也和妃嫔们哭作一团,只有慈禧冷静地说:“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可见她不让须眉之处。
咸丰驾崩后,遗命八位大臣辅佐朝政,领头的肃顺傲慢不逊,慈禧与小叔子奕联手,一举将其击溃,开始了垂帘听政的人生,也开始了从后宫“女神”向政坛“女汉子”的变身。
若仅以权力而言,史上可与慈禧匹敌的,至少还有吕后和武则天。司马迁写《史记》时,将吕后列入“本纪”,并给她打了高分。不过,在慈禧看来,吕后却过于糊涂,因为在当时形势下,武将多为刘邦集团的人,吕后根本无法掌握实权,封再多的吕姓王公也是没用。或许是吸取了历史教训,垂帘之初,慈禧的干部路线极为务实,只要有利于维护统治,满汉之别也可搁置,她放手使用汉人,连军权也下放给汉官。同治四年,也就是慈禧实际掌权四年之后,全国地方大员几乎全部“汉化”了,15名巡抚全是汉人,10名都督中除湖广都督官文外也全是汉人。
垂帘之初的慈禧注重总结历史教训,把张居正的《历代帝鉴图说》作为必读书,对《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介绍新知识的书也很有兴趣。她又让翰林院把列朝祖先的“实录”、“圣训”和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史事,编纂成一册“可法可戒”的专书,名为《治平宝鉴》,作为“隔帘侍讲”的教材。
同时,她还告诫臣子不可阿谀奉承。同治元年,翰林院结业考试,有人在文章用了“女中尧舜”这样的词儿,慈禧不但不高兴反而认为此人“过事颂扬”,“不求实际,专事揄扬,于人品学术,颇有关系,此风断不可长”,把他从原来的一等一名改为了一等末名。
“女汉子”慈禧,在应对舆论危机方面也很有一手。同治死后,慈禧为了保持太后地位,坚持为咸丰立嗣,以同治的同辈人年方4岁的载湉为帝。当时,就有朝臣认为应该根据父死子继的“祖制”,为同治立嗣。但这种舆论很快被慈禧压制了下去。到了光绪五年,吏部官员吴可读在同治大葬祭礼时先上吊后服药,自杀身亡,一时间轰动朝野。吴可读在遗折中旧事重提,说为咸丰帝立子而不为同治帝立嗣是错误的,要求朝廷颁布一道圣旨,保证将来帝位还是要交给同治帝的嗣子。当时清朝虽已有数百年基业,但“尸谏”这样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没有惯例可参考,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此时的慈禧,已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她以退为进,首先承认吴可读的建议和她本人的想法其实并不冲突,然后把奏折发给群臣讨论,让大家提出看法。亲王、大臣们个个都是政坛老手,在死官吏和活太后之间,当然知道该如何选边,于是,礼亲王世铎,大学士徐桐、翁同龢,御史李端棻等纷纷上折拥护慈禧、批评吴可读。舆论一边倒之后,慈禧才重申自己的决策,说如果将来光绪有了孩子,当然会尊重光绪的选择,无需你吴可读来空操心。不过,吴可读一个七品小官,想着国家大事,这份儿忠心可鉴,赏给五品官的抚恤待遇。
对吴可读事件的处理,充分展示了慈禧老辣的政治手腕。正如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说的那样: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