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有毒
邹小姐注册了个网络平台的账号,也许因为平台上吃瓜群众人数众多,她发的好多内容的阅读量大到吓自己一跳,然后,邹小姐就知道了一个词“流量”。后来她又注册了几个平台,它们的游戏规则大同小异,最共同也是最核心的标准是“流量”。换句话说,流量是自媒体的命根子,粉丝量、订阅数、阅读量、广告量等最后都会换算成“流量”。“流量”大到一定程度会变现,流量再上一层楼的时候就会有商业价值。如果每篇内容都10万+的话,这个自媒体已经有能力振臂一呼,发动个话题暴动啥的了,这也许是人们做自媒体的终极意义所在。当邹小姐的流量到达一个标准后,平台编辑邀请邹小姐做直播。第一次直播以后,出于惯性的亢奋,邹小姐在朋友圈里发了个链接说:“红段子黄段子都是口才,软实力硬实力都是实力,欢迎跑调、吹牛、胡扯、瞎说。”让邹小姐诧异的是,点赞者寡,疑惑者众,甚至,有不少平时鲜有联系的人都会拐弯抹角地问邹小姐:“你为啥要搞这么个直播呢?”
是啊,为什么呢?鄒小姐想起来,有段时间自己特别热衷于买小区门口的牛肉饼。肉饼家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饼每出锅一次,就会给沉寂又紧张的队伍带来一场小小的骚动,前面的人开始缓慢地移动,中间的队伍开始兴奋地松动,后面的队伍也由于有了一点点希望而变得蠢蠢欲动。整个队伍都因为饼的香味荡起涟漪,这涟漪,吸取了更多犹豫的人们来排队,他们的加入,也使得队伍最后一个人有了优越感和安全感。这种感受用一个热词来描述是“有毒”。中毒之后,排队这件事就变得有了魔力,好像不去排队就会错过什么。
做自媒体和排队一样,说没有快感也不对,比如计算流量,流量多了哪怕一点,就好像又斩获了些什么,虽然明知道只有抵达金字塔顶端才能作威作福称王称霸。和那些动辄点击量上6位数的大号相比,别说2个点击量,就是200个、2000个,也没多大意义。
当邹小姐意识到每天掰着指头数流量这事,其实跟买买买一样空虚无聊的时候,已经不能自拔。一篇内容点击量下了三位数,她就如坐针毡,上蹿下跳地张罗上传新内容,然后再眼巴巴地等着数据变化。每十分钟她都要打开APP刷新一下,看流量是否有所突破,再创新高。她一边放纵自己,一边安慰自己:也许正如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里说的任何事情,做着做着它的意义就出现了。
果然,意义出现了,在西雅图读高中的侄子暑假回来,跟姑姑聊天时,邹小姐手贱,又忍不住打开APP看流量。小侄子看到后说:“国内就是好啊!我们那里玩直播,动作表情再夸张,围观也超不过10个人,有1000个阅读量的,都嚣张地以为他是贾斯汀呢!”当他瞥见邹小姐有篇阅读量180万的内容,客气地恭维“你这篇文章的流量,已经超过有些国家的总人数了!”听他这么一说,邹小姐顿时存在感爆棚,又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数自己公号上的总流量了。
页:
[1]